2020年11月16日 星期一

阿德勒取向

【人性觀】

|要如何了解一個人?|

1. 全人觀點

2. 系統觀

3. 現象學觀點

|人是什麼?|

1. 人必須在脈絡中理解,因此阿德勒所理解的人,是社會性的人。

2. 自卑感(inferiority feelings)是人的驅力,使人產生目標導向的行為,以便追求卓越(superiority)與勝任感,而個體為了追求卓越所形成的目標,被稱作「虛構的目的論」(fictional finalism),或是「理想自我導向」(guilding self-ideal),這反映了阿德勒的現象學取向。

3. 生活型態(life style):當人感到自卑時,便會發展出一個生活目標,而此生活目標會整合一個人的人格與信念,並引導個體的生命活動。此時,個體會透過組織自己所認知的現實,賦予生命事件具有個人色彩的意義,這即是生命形態。

3. 追求卓越(striving toward superiority)並不是追求自己的利益,而是追求公眾的利益。

4. 人是社會性的,因此人有社會興趣(social intrest),以及社群感(community feelings)。社會興趣是指個體能夠感知道自己屬於社群的一部分,這個概念本身隱含了與人合作,並做出貢獻的能力。社群感則意味著想與過去、現在、未來的人產生連結,並一起為社群努力,使社群更好的感受。

4. 阿德勒認為,個體有三個生命任務必須完成,分別是建立友誼(社會任務)、與人建立親密關係(愛情)、奉獻社會(職業任務)。若個體在這三個任務中發生困難,便會產生心理症狀。

5. 阿德勒對人性抱持樂觀的態度,認為人是創造性的、有潛力的,且負責任的。

【治療的概念】

1. 尋求心理諮商的個體,通常在面臨生命任務時,產生困難。

2. 個體無法完成生命任務,通常來自於其生活型態中,有一些私人邏輯(private logic),使得其生活型態妨礙其發展社會興趣、社群感。

3. 這些私人邏輯有一些基本的錯誤(basic maistake),如身心沒有人會真正關心他、害怕被拒絕,因此先拒絕別人、為了追求完美而苛責自己、預設自己會失敗、有深層的罪惡感,認為自己拖累所有人等等...

4. 這種生活型態來自於幼年時期的經驗。

【治療的目標】

1. 協助發展當事人的社會興趣、社群感。

2. 協助當事人調整其生活型態、私人邏輯,以更加適應社會生活。

3. 協助當事人克服自卑感,以追求卓越。

4. 鼓勵當事人更加接納自己與他人。

【治療關係】

1. 強調成長模式,而非疾病模式,會針對當事人的生活型態,進行再教育

2. 著重尊重,相互合作的平等關係,以人與人的真正接觸(person-to-person)的方式建立關係。

【治療技巧與四個階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