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3日 星期一

11/22 讀書摘要

變態心理學-歷史回顧與緒論

1. 心理障礙症的污名化:

污名化有四個歷程。第一是做出區分,第二是貼上標籤,第三是將標籤與負面特質連結,第四是歧視行為。

2. 當代心理障礙症有不同的定義方式

有四種主要的定義方式,但這四種定義方式都不能完全定義涉心理障礙症。

第一個是個人苦惱(distress),即如果一個人的行為會造成自己莫大的痛苦,那麼該行為就可以歸類為一種障礙症。

第二個是失能(disability),指的是在生活中的重要領域,如社交或是職業方面,個體的功能減損,以致於無法發揮其功能,順利的完成某些任務。

第三個是社會規範(Social Norm)。社會規範指的是大多數人在判斷行為時,內心普遍的標準或是價值判斷。若一個人的行為偏離社會規範,那也許可以做為定義心理障礙症的因子,但並不是所有偏離社會規範者,都能用心理障礙症去定義。

第四個是失功能(Dsyfunction),它是指有害的失功能。一個行為是否有害必須由社會規範去判斷,因此屬於社會規範的範疇;而失功能則是指個體在演化過程中所擁有的內在機轉無法展現出其原有的功能。

3. 解釋心理障礙形成的原因與治療方法:

早期是惡魔論,認為心理障礙症來自於惡魔附身,因此為了趕走惡魔,人們會對患者施加殘酷的虐待。希波克拉底是第一個將心理障礙症歸因於人類大腦,而不是超自然力量的希臘醫生。在中世紀以後,人們開始了解心理障礙症可以歸因於生物因素,如巴斯德的病原理論以及高爾頓的遺傳取向,人們便開始從生物的角度去思考心理障礙症。

4. 當代對心理障礙症的觀點,從生物、心理分析、行為、認知觀點中,慢慢形塑而成

變態心理學-當代心理病理學典派

1. 遺傳典派

可分為行為遺傳學、分子遺傳學兩個類別。行為遺傳學是研究基因如何與環境互動,共同影響個體的行為;分子遺傳學則在標定特定基因的功能。

與遺傳典派相關的重要概念有:遺傳率、染色體、基因、DNA、基因表現、多基因(polygenic)遺傳易感性、共享環境、非共享環境

與行為遺傳學有關的重要概念有:表現型、基因型

與分子遺傳學有關的重要概念有:對偶基因(alleles)、多態性(Polymorphism)、單一核苷酸多型性(SNPs)、拷貝變異(CNVs)

心理與教育研究法-研究類別

研究可以根據不同方式分類,可以依照功能分成:基本研究、應用研究、行動研究、評鑑研究。

可以依照研究法分成量化與質性研究。

量化又可以分成實驗研究與非實驗研究。實驗研究包含真正實驗研究、準實驗研究、單一受試研究;非實驗研究包含敘述研究、相關性研究、發展研究、事後回溯研究。

質性研究中,可以分為人種誌研究、現象學研究、根基理論研究,個案研究、歷史研究。

混合研究參入質性與量化研究,其中有解釋的設計、探索的設計、三角檢證設計

(粗體代表背不出定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