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6日 星期一

擬答:請用完形的觀點,來解釋儲物症的成因?

答題策略:

1. 根據DSM定義儲物症的症狀 。

2. 簡述完形人性觀、以及完形治療對於病因的解釋。

3. 結合兩者。


|儲物症診斷|

根據DSM,儲物症診斷必須符合以下六個條件:

1. 有無法丟棄物品的困擾,即使人們都認為該物沒有太高的價值。

2. 有保存物品的需求,如果要丟棄物品,便會覺得苦惱。

3. 無法丟棄物品的苦惱導致囤積,因而使得居所環境髒亂、居所失功能。若居所沒有雜亂,則是因為其他人的介入。

4. 這些症狀導致顯著的社交、職業以及其他領域的功能減損。

5. 此症狀並非由其他物質或是另一身體病況所引起的生理效應。

6. 無法以其他精神疾病做更好的解釋。

|儲物症症狀|

1. 儲物症在DSM中與強迫症歸在同一類別之中,患者有強迫思考(obession)與強迫行為(complusion)的症狀。

|完形觀點|

完形觀點認為,要了解一個人的行為,有三個重要的原則。第一個,要了解有機體,必須要了解有機體的整體;第二,根據場地理論,要了解有機體,必須在他的脈絡之中,才得以了解;第三,要了解有機體,必須進入他的主觀知覺世界。

而完形的觀點中,人在經驗時,會在特定部分形成凸出的景,而其他部分則成為模糊的背景,而在有效的接觸之下,人有自我調節的能力,去將每個當下的經驗完形,並進入下一個景,但當有機體因為一些原因,開始抗拒接觸時,便會阻礙有機體自我調節的能力,進而形成未竟事宜,而導致能量阻塞。完形治療的目標便是協助當事人培養對於當下的覺察,並將過去的未竟事宜帶到現在這個當下進行處理。

因此從完形的觀點來看,當事人可能在過去經歷某個經驗時,因為一些緣故,導致經驗無法完形。

(是什麼樣的原因,會導致個體發展出抗拒接觸的因應模式?)

|以完形觀點解釋儲物症的成因|

1. 儲物症的認知症狀有三點。第一,患者的組織能力不足;第二,對於物品的不尋常信念,如用物品來定義自己的身份認同;第三,迴避。

2. 從完形的角度來解釋這三個認知症狀。

3. 從完形的角度來看,當事人因為過去的某些經驗無法完形,而佔用了既有的認知資源,使得其注意力無法回到當下,而形成未竟事宜,能量阻塞,而導致組織能力不足;而由於抗拒接觸當下,當事人發展出投射的抗拒機制,將自身的認同投射在物品之上,因此產生了對物品的不尋常信念(或許也可以用融合解釋);在迴避方面,個體因為抗拒接觸當下,於是迴避整理物品、丟棄物品的想法與行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