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6日 星期一

存在主義的觀點

【人性觀】

我所理解的人性觀是指,這個取向認為人應該是什麼樣的存在,人天生擁有什麼樣的特質,人的本質是什麼。性善與性惡都是一種人性觀,它們偏向於人的「內容」,但也有一些是注重人天生具有什麼樣的能力,這注重的是人的「形式」。另外,也有其他觀點著重在理解人的適應能力,強調人作為整體的功能。但不論如何,人性觀討論的總是怎麼看待人,這樣複雜的事情。

人本取向的人性觀,便是正向的人性觀,認為人有自我實現的傾向,有機體會往完全發揮自己潛能的方向前去,而每個人的潛能都不同,這種潛能是一種本質論,它們會用橡樹種子來比喻人性,認為只要提供適當的環境與關係,種子便會長成大樹。這便是一種對於人是什麼的理解。

而存在主義的觀點則比較像是人的特質,也就是身為一個人,你天生擁有什麼樣的「能力」,而這個能力是「存在-世上」的能力,德文為「Dasein」,英文翻譯做「Being-in-the-world」,它的意涵是,人有反思並且賦予事物意義的能力。

【怎麼樣是健康的人?】

從每個理論學派對於人性觀的理解,他們也都提出了一套,假如人是這個樣子的話,那麼這樣狀態的人是健康的,那就意味著,與這種狀態對應的另一種狀態,可能是不健康的,因此各個理論學派便衍生出對於健康狀態的人,是什麼樣子的想像。而假如一個人處於不健康的狀態,那麼是什麼樣的機制,使得人變得不健康?

從存在主義的角度來思考健康的人,那便得從他的人性觀出發。存在主義取向認為,人天生就有反思事物,並賦予事物意義的能力,因此人能夠在反思之後作出選擇,這個選擇便是自由。它認為存在先於本質,人先作為一個空殼存在,其本質(也就是內涵)是透過人的反思能力而決定的,反思來自個人,因此人必須為自己負責,決定自己的本質,並予以承諾。

這意味著,意義並不是本來就存在,而是因為相信而存在,假如有一天,你不再相信,那麼意義就不存在,因此存在觀點認為,人不可能透過尋找,找到自己存在的意義,人必須對自認為有價的事物做出承諾與約定,那麼意義才會存在。這也回應了存在主義認為沒有一個特定本質的觀點。

既然意義來自承諾,如此變動的意義,便帶來了不確定,人永遠必須在反思的過程中,決定自己的意義,對自己負起責任,自己必須為自己負責,相對應帶來的會是焦慮,因為你必須在虛無的世界裡面,踩著自己所相信的價值,即使有人從旁邊推倒你,你也必須相信。

擁有自由,卻害怕選擇,會帶來焦慮。因為不敢為自己負起責任(為什麼呢?)

這在存在主義的術語,稱作不本真。本真意味著,透過反思,為自己的存在負起責任;不本真則意味著,任由環境被動的調整自己存在的意義,即使在反思之中,仍然不敢為自己的想法採取行動,而是為了他人而活。

而難道為了他人而活就是錯誤的嗎?存在主義認為,當人覺察到自己的生命是有限的,也覺察到孤獨是人存在的本質時,他們便會發現,他們為別人而活,期待別人為他們而活,這樣的方式從本質上來看是不可能的,因為孤獨的本質,我們無法為他人而活,每個人終將孤獨地死去,這是指物理上,人終將必須獨自走過死亡的歷程。而既然結果是如此,那麼在有限的生命之中,我們豈不是要盡可能地為自己負起責任嗎?因為我們終將孤獨的死去,沒有人能拯救我們,因此我們必須在察覺到自己的有限之下,努力的為自己而活。

存在主義觀點認為,當人能夠察覺自己的限制,能夠為自己而活,為自己的存在負起責任時,這個人便會是健康的人;反之,若無法察覺自己的限制,隱約知道自己有所選擇,卻又服從他人的選擇時,人便會產生一種焦慮,這種焦慮到了極端便會發展成精神症狀。

【如何變成健康的人?】

變成健康的人,意味著更能夠覺察自己的限制,更了解自己的存在,同時接納生命中的各種焦慮,如我們被拋擲於無意義世界之中的存在焦慮。而健康,意味著為自己負起責任,與有價之物做出承諾。

而存在主義的治療,一方面著重於讓當事人能夠覺察存在的真實狀況,另一方面協助當事人探索自己的人生,找到自己願意與之約定的意義,並透過實踐,來定義自己的存在。

【治療的技巧】

存在主義取向,偏向一種哲學觀點,並沒有太多的治療技術,我所知道的,只有Frankl的意義治療法。

若要考試,這樣的描述太過冗長,要用更概念化的方式來表達語句。多用一些較抽象的詞彙,像是自由、責任、選擇、存在、覺察、焦慮、現象學觀點、我-汝關係、死亡、無存、孤獨、意義、隔離、愛等等的詞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