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7日 星期二

完形&內在衝突對話

昨天我與Om討論完形的概念時,他和我提到,每一個情緒的後面都有一個需求需要被滿足,這是完形的觀點,而當情緒後的需求沒辦法滿足時,突出景之上的形就無法退回背景之中,因此導致未竟事宜。

在完形的觀點中,認為有機體有能力透過自我調節將不完整的經驗達成完形,而退回背景之中,有機體所需要的是察覺,並且回到當下,並且與當下進行真實的接觸。但在抗拒接觸的狀況下,有機體將難以透過自我調節,而達成完形。

那麼又是什麼原因,使得有機體寧願不去與當下的真實接觸,而採用各種抗拒接觸的手段呢?

Om說可能的原因是與真實的環境接觸會帶來太過劇烈的痛苦,這是當事人無法承受的。

在完形的觀點中,情緒後面的需求需要被滿足,是很有啟發性的觀點。當我出現一些無法接納的情緒時,通常伴隨著內在對話式的自我批判。因此我知道,當我有內在對話式的批判出現時,就代表我有一些情緒正在作祟。而循著這個線索,我便會問自己:「在這個情緒後面,你的需求是什麼?」

昨天我在臉書上Po了一篇關於死亡的文,Po完後,一些想法一直縈繞在我的腦袋裡,因為我知道這是我內化了一些想法後的衝突,而這些衝突以內在對話的形式發生後,很難用內在形式的對話,在辯證之後得到紓解(內在形式的辯證有助於釐清某些事情,但也可能會歪掉)。

我直接回到一個問題:「你的需要是什麼?」

我想我的需要是,我想要表達我的想法,但我並沒有批評別人想法的意思,因為透過表達,我能夠更清楚知道我是什麼樣的人,這正是我的需求。

而我表達之後有達到我的需求嗎?是的,我有,我確實表達了自己的想法,而我也沒有攻擊他人,如此去思考,彷彿回到了自己的脈絡,於是內在衝突式的對話似乎就逐漸消散了。

就如同我昨天與Fan的對話一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