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需求是獲得關注,獲得關注讓我有安全感,這意味著,我本身缺乏安全感。得到安全感的方式有很多種,可以從別人的肯定,也可以從自己的肯定,但無論如何,若什麼事情也沒有做,那麼我就不會得到任何的肯定,我無法從行動中肯定自己,若我沒有任何行動。
因此我必須行動。
在這段時間,我採取了一些行動,這些行動表淺的目的可能不是獲得關注,但當我用獲得關注的觀點去看待他們時,我發現其實也是符合的。諸如在臉書上發文、與朋友見面聊天、太極練拳、自己辦電影哲思會、找朋友Free Hug。
在我讀完阿德勒取向後,我想嘗試看看他所說的觀點,試著建立社會興趣。阿德勒說社會興趣是人的天性,意思是,人天生有能力與他人合作,並作出貢獻的能力。人的困擾時常來自無法發展順暢的社會興趣,因此我想嘗試去做些符合社會興趣的事情,或許如此能夠減緩我的焦躁。
除此之外,阿德勒提出生命風格的觀點,指的是一個人知覺這個世界的方式,例如我會將他人的行為詮釋為「他打算忽略我」,這便是我的生命風格。而他認為生命風格是在一個人六歲以前形成的,在這之後生命風格將很難轉變,因此阿德勒便是透過「問詢」與再教育的方式協助當事人調整他的生命風格。其中,探索生命風格的有一些方法如家庭星座、早期記憶。
阿德勒認為要了解一個人,必須將他放在系統之中,而人最早期接觸的系統便是家庭,孩子會把在家庭中,學到與人互動的方式,類化到與其他的人際互動之中。阿德勒提到,人們往往相信自己知覺到的世界,與客觀世界最為接近,因此人們很難察覺到,自己知覺世界的方式其實只是幾百幾千種中的其中一個特例。
接著我要試著對自己諮商,透過文字拉出一段距離,去觀看自己。去探索自己的家庭星座,以及早期記憶。
對自己諮商聽起來有些滑稽,就像是在夢中的人,透過夢中的自己,叫醒自己。我不知道這有沒有可能,但我認為理性與覺察或許是一絲曙光,可以穿透我的夢境。
(我上一份工作確實符合了阿德勒的說法,是一個能夠滿足社會興趣的工作,但是我卻也在其中分身乏術,沒辦法將自己照顧好,而使自己處在一個失去覺知,情緒起伏很大的狀態裡。事情並不只是找到社會興趣而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