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28日 星期日

倫理學筆記-複習享樂主義

再複習享樂主義之前,必須先重新辨明內在價值與外在價值的意涵。


內在價值與外在價值

蘇格拉底將有價值的事物分成三類,分別是(1)本身是好的,例如快樂、(2)本身是好的,而且帶來的結果也是好的,例如健康,健康可以帶來快樂的結果、(3)本身沒有好壞,但能帶來好的結果,例如動手術帶來痛苦,但卻可以得到健康。

而人們將此區分為內在價值與外在價值,外在價值的追求是為了達到內在價值的手段,例如追求金錢的目的可能是要拿錢買豪宅,買豪宅是為了住的舒服,住得舒服是為了…,這麼追問到最後會問到追求X本身的目的就是為了X,而X就是具有內在價值之物。

而享樂主義與非享樂主義對X的理解不同。


享樂主義與非享樂主義

享樂主義認為只有快樂是追求的終極目的,人們為了追求快樂而快樂,因此快樂是唯一具有內在價值的東西;而非享樂主義則認為,具有內在價值的還有其他東西,例如知識,他們認為人類可以為了知識而追求知識等等… 但我認為人類追求知識的目的也是為了快樂,因此我主張享樂主義。

而享樂主義並不是指只享受快樂的人,而是認為快樂是唯一具有內在價值的東西,這兩件事情是不一樣的,例如追求真、善、美的目的是因為追求他們能夠帶來快樂,這也是享樂主義。

因此可以這樣理解:

因此站在享樂主義的角度,追求知識與健康的結果是善的,也就是快樂;但非享樂主義認為,追求知識的結果就是知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