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1日 星期一

資訊的思辨

取得資訊可以分成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獲取"資訊,第二個部分是"理解"資訊。

資訊的有無意味著"知道"與"不知道",這聽起來很像是廢話,但其實在現實生活中卻有很大的影響。
假如我能夠得到比其他人更多的資訊,就意味著我對現況有更多瞭解的機會,而瞭解的越多,我就能夠做出更趨近於現實的判斷,降低個人成本,而讓判斷不致流於個人想像而偏離現實狀態。

像是買機票,過去我們買機票的時候必須透過旅行社,因為我們"不知道"購買機票的方法,也"不知道"各家航空公司販售的機票價格,因此旅行社透過讓我們"知道"來獲利;而後來有人寫了個網站叫做Skyscanner,這個網站將各家航空公司的票價用電腦程式輔助串流,迅速的將資訊從各大航空公司直接匯整到Skyscanner中,讓我們可以"直接"的"知道"不同航空公司的機票價格,我們有更多自主的空間搭配來回機票與轉機,降低了我們購買機票的成本。

而當資訊的取得成本隨著科技進展不斷下降時,真正的關鍵將回到資訊與人本身,也就是"人如何解讀、理解資訊"。

對於擁有網路的人而言,網路上的海量資訊對每個人來說是“相對”公平的(因為本身身處的文化圈就從最基礎開始了不平等,像只會藏文的人就不比只會英語的人能夠取理解更多資訊),因為每個人都能夠以很低的成本取得這些資訊,因此資訊量的取得沒有顯著差異,真正的關鍵因素在於解構資訊所傳達的意義,也就是對於資訊理解的深度。

(我覺得網路的使用應該作為基本人權的,想清楚再來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