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8世紀工業革命之後,資本主義的思潮在歐洲大陸萌芽,倚賴著19世紀的帝國主義思想,資本主義的思維在全球擴張,市場經濟至今不只存在於歐洲大陸,已然是全球經濟的普遍現象。
18世紀哲學家Adam Smith在國富論中對人類的天性貼下標籤-人是自私自利的,而建立在這個基礎下,Adam Smith認為,只要每個人都追求自己的私利,那麼整個社會就能夠達到最大效益。
起初,人們讚嘆這完美的思想體制,但伴隨著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而來的,並不是相對完美的世界,反而產生了階級、極端貧富差距,為什麼?
於是有人檢討資本主義,試著從這套體制裡尋找另一個出路,而我認為,"社會企業思維"是一種解法,這意味著,"社會企業思維"是當代對於資本主義的反動。
(我認為"社會企業思維"是將個人在社會脈絡中的文化資產社群化,以實踐社會正義。(註:文化資產指的是一個人在社會中享有的文化好處,例如文化中對於出生背景較好的人比較重視,那這就是這個人的文化資產)
英美資本主義強調個人的自由,將人身於社會的脈絡去除,讓所有成就成為個人努力的結果,而忽略文化、家庭等等社會脈絡,這種經濟模式衍生出另一概念-特權經濟。
特權經濟的典型例子就是出生於名門貴族的子弟,很容易因為家庭地位、經濟條件而維持或走上更高的社會階級,但其實這不只是個人努力,主要因素來自於自己家庭身處於社會脈絡所帶來的好處,實際一些的例子,你可以想像成連勝文。
特權經濟的想法有些類似階級複製的概念:
http://buzzorange.com/2015/06/09/on-a-plate/
由於在特定的社會環境中,每個人一出生就接受不同的資源,人沒辦法選擇自己的出生,也沒辦法選擇自己的環境,因此身處環境優渥家庭出生的人藉著這些無形的文化資本,維持的較高的社會階級,而家境背景不好的人可能因此繼續維持著較低的社會階級。
美國的資本主義正是以這樣的方式不斷的維繫個人的利益,將自由當成了剝奪的藉口,較極端的自由至上主義讓這樣的資本主義思維拓張,讓人們覺得自己有無限可能,同時也讓人們覺得自己毫無可能。
物理學中有一個吸引人的概念-亂度,認為宇宙的亂度(混亂的程度)會越來越大,但偏偏生物總是偏好穩定。假如宇宙是唯一最大系統的邊界,那麼這意味著,在這個大系統中的任何小系統,為了維持自身的穩定,必定把"混亂"的因子丟向大系統或是其他的小系統。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我們吹冷氣,希望房間的溫度維持涼爽的25度,因此把熱丟到房間以外的環境,維持了房間內的穩定,導致了房間外的混亂,這就是我們偏好穩定的一例;而以生物學的角度而言,生物本身DNA中的雙股螺旋穩定結構,也是反混亂的存在,想一想會發現,生物受了傷會好起來也是,而當生物無法繼續負荷內在混亂的擴張,就意味著死亡,因此生命用繁衍作為對亂度的抵抗。
自然科學的原理其實與社會科學是互通的,在社會學中,以人類中心主義思維作為劃分系統的邊界,會發現人類為了維持人類族群本身的穩定,將其他的成本往外面的環境丟,造成了環境汙染;而在經濟學中的資本主義市場哲學也是如此,企業營利將多數利潤導向股東(一個小系統),然後將成本往外推送(整體社會),例如工廠排放二氧化碳就是一例,所以有人漸漸試著將外部成本內部化,試圖將系統導向從人為本,增加一些環境的成分。
特權經濟所造成的階級不平等有一部分是這麼來的,企業用盡方法賺錢,然後將利潤導向少數人,並將成本轉嫁給所有人,因此所有人都必須負擔成本,但卻不是所有人都能夠得到利潤,這是以國家內部的思維來看;若以國際的思維會發現,其實能夠維持美國強大的經濟體系的原因之一就是美國把產生的成本都丟到了其他國家去,或是與其他國家共享而降低所需負責的成本。
而"社會企業思維"在我的理解上,是對於自由派資本主義的反動,得到較多好處的不再是股東,而是社會整體,由社會整體共同承擔好處與成本,降低個人自認為努力所得到的報酬,間接地納入社會脈絡,而將文化資本造成的成就適當的流回社會當中。
自由至上主義者常常將文化資本帶來的好處個人化,視為理所當然,但事實上這個部分不應該屬於個人,而應該屬於整個社群,對我而言"社會企業思維"是試圖將被個人化的文化資本歸還給社會,因此"社會企業思維"從來不是慈善事業,而是伸張正義。
對了,說一個題外話,若以社會企業思維去定義社會企業,會發現連Google、Facebook這樣的企業都可以當作社會企業了。
18世紀哲學家Adam Smith在國富論中對人類的天性貼下標籤-人是自私自利的,而建立在這個基礎下,Adam Smith認為,只要每個人都追求自己的私利,那麼整個社會就能夠達到最大效益。
起初,人們讚嘆這完美的思想體制,但伴隨著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而來的,並不是相對完美的世界,反而產生了階級、極端貧富差距,為什麼?
於是有人檢討資本主義,試著從這套體制裡尋找另一個出路,而我認為,"社會企業思維"是一種解法,這意味著,"社會企業思維"是當代對於資本主義的反動。
(我認為"社會企業思維"是將個人在社會脈絡中的文化資產社群化,以實踐社會正義。(註:文化資產指的是一個人在社會中享有的文化好處,例如文化中對於出生背景較好的人比較重視,那這就是這個人的文化資產)
英美資本主義強調個人的自由,將人身於社會的脈絡去除,讓所有成就成為個人努力的結果,而忽略文化、家庭等等社會脈絡,這種經濟模式衍生出另一概念-特權經濟。
特權經濟的典型例子就是出生於名門貴族的子弟,很容易因為家庭地位、經濟條件而維持或走上更高的社會階級,但其實這不只是個人努力,主要因素來自於自己家庭身處於社會脈絡所帶來的好處,實際一些的例子,你可以想像成連勝文。
特權經濟的想法有些類似階級複製的概念:
http://buzzorange.com/2015/06/09/on-a-plate/
由於在特定的社會環境中,每個人一出生就接受不同的資源,人沒辦法選擇自己的出生,也沒辦法選擇自己的環境,因此身處環境優渥家庭出生的人藉著這些無形的文化資本,維持的較高的社會階級,而家境背景不好的人可能因此繼續維持著較低的社會階級。
美國的資本主義正是以這樣的方式不斷的維繫個人的利益,將自由當成了剝奪的藉口,較極端的自由至上主義讓這樣的資本主義思維拓張,讓人們覺得自己有無限可能,同時也讓人們覺得自己毫無可能。
物理學中有一個吸引人的概念-亂度,認為宇宙的亂度(混亂的程度)會越來越大,但偏偏生物總是偏好穩定。假如宇宙是唯一最大系統的邊界,那麼這意味著,在這個大系統中的任何小系統,為了維持自身的穩定,必定把"混亂"的因子丟向大系統或是其他的小系統。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我們吹冷氣,希望房間的溫度維持涼爽的25度,因此把熱丟到房間以外的環境,維持了房間內的穩定,導致了房間外的混亂,這就是我們偏好穩定的一例;而以生物學的角度而言,生物本身DNA中的雙股螺旋穩定結構,也是反混亂的存在,想一想會發現,生物受了傷會好起來也是,而當生物無法繼續負荷內在混亂的擴張,就意味著死亡,因此生命用繁衍作為對亂度的抵抗。
自然科學的原理其實與社會科學是互通的,在社會學中,以人類中心主義思維作為劃分系統的邊界,會發現人類為了維持人類族群本身的穩定,將其他的成本往外面的環境丟,造成了環境汙染;而在經濟學中的資本主義市場哲學也是如此,企業營利將多數利潤導向股東(一個小系統),然後將成本往外推送(整體社會),例如工廠排放二氧化碳就是一例,所以有人漸漸試著將外部成本內部化,試圖將系統導向從人為本,增加一些環境的成分。
特權經濟所造成的階級不平等有一部分是這麼來的,企業用盡方法賺錢,然後將利潤導向少數人,並將成本轉嫁給所有人,因此所有人都必須負擔成本,但卻不是所有人都能夠得到利潤,這是以國家內部的思維來看;若以國際的思維會發現,其實能夠維持美國強大的經濟體系的原因之一就是美國把產生的成本都丟到了其他國家去,或是與其他國家共享而降低所需負責的成本。
而"社會企業思維"在我的理解上,是對於自由派資本主義的反動,得到較多好處的不再是股東,而是社會整體,由社會整體共同承擔好處與成本,降低個人自認為努力所得到的報酬,間接地納入社會脈絡,而將文化資本造成的成就適當的流回社會當中。
自由至上主義者常常將文化資本帶來的好處個人化,視為理所當然,但事實上這個部分不應該屬於個人,而應該屬於整個社群,對我而言"社會企業思維"是試圖將被個人化的文化資本歸還給社會,因此"社會企業思維"從來不是慈善事業,而是伸張正義。
對了,說一個題外話,若以社會企業思維去定義社會企業,會發現連Google、Facebook這樣的企業都可以當作社會企業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