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9日 星期一

多元討論的遐想

經營團隊的時候,我很重視整體的討論氛圍,我一直認為好的領導者必須提供友善的討論環境,讓每個人能夠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而不是將自己的觀點強硬地放在團隊討論之間,讓大家去遵循。
我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只是溝通與表達能力不一,而表達能力好的人通常使人覺得充滿想法;表達能力較不好的人,常常會被冠上沒有想法的標籤。
而怎麼營造一個友善的討論環境是另一門藝術,我想寫下我對於多元討論的遐想。
因為每個人都來自不同的背景,經歷著別人不曾經歷的故事,因此我用圓圈代表每個人至今的生命經歷。而當問題提出後,每個人會開始下意識地挖掘自己的過去,試圖用過去的經驗拆解問題,進而提出"觀點"。
因為我們一樣生活在台灣,而又可能一樣是大學生,因此我們對於一些事情的觀點與經驗或許雷同,和上一個世代的經驗或許有些差異,例如我們這個世代大量使用臉書等社群網站,但上一個世代的共同回憶可能是MSN。
因此討論的時候若能跨代討論(世代經驗的差異)、跨國討論(各國文化價值的差異)、跨領域討論(個學術與專業思維的差異)那對於創新的思辨有著很大的幫助。
(我下次想要來談談我對於創新的遐想)
我想起過去我們開會時,若是偏向概念性的發想,我們偶爾會邀請一些支援團隊的朋友參與討論,這些朋友來自於不同的領域,正好提供我們更多的可能性。
我建立了一個多元討論的模型,分析模型會發現:
1. 若不重疊的區域越大,那代表討論出來的可能性越高,因此背景差異越大,對團隊而言是好的,但在人際經營上卻很困難,因為不同背景的人使用著不同的文化符碼,不同的習慣,導致衝突,進一步降低團隊效能,而衝突的避免必須從營造友善討論文化做起。
2. 因此一個團隊的人越多,那麼這個整體的文化背景庫的加總會越大,但必須注意人數上限。
3. 領導者必須做的,就是把每個人紅色箭頭處的個人觀點引導出來,這與友善的討論環境息息相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