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6日 星期日

《泰利的街角》閱讀手札

在美國,黑人的貧窮、階級、種族問題已經延燒兩個世紀之久,而《泰利的街角》是Liebow在1960年代實際進入貧窮黑人社群,看見真實樣貌後的陳述,Liebow的觀察告訴我們,其實貧窮的黑人就和主流社會的白人一樣,他們也是人,有著對於自己生命的期待,也有著面自己需要面對的痛楚,但許多時候社會大環境的影響讓這些黑人不得不走向不被接受的路途。

對於黑人貧窮的問題,有人認為應該從整體的社會結構(階級制度、高度個人化、資本主義)去改變,黑人才有可能改善他們的貧窮狀況,因為他們的貧窮文化是基於為了在主流價值體系下保有自我尊嚴所衍生出的影子價值體系(人們在實踐主流價值體系中得到身而為人自尊上的滿足,但黑人們現實的狀況使他們無法達到主流價值體系中的要求,因此他們衍生出屬於自己的影子價值體系,附著在主流價值體系之下,並藉此維繫自己的自尊),因此主流價值體系直接的從外面衝撞著黑人社會,因此若想改善黑人貧窮的問題,但卻只是從黑人社會內部的文化、家庭以及個人問題著手,就像是想改變一攤沒有活水注入的死水一般,問題無法獲得改善。

「知識分子的重任之一就是努力破除限制人類思想和溝通刻板印象和化約式類別。」~薩伊德

Liebow所做的事情和Said在《知識分子論》中,提到知識份子的使命不謀而合。

而Liebow正是親自走進黑人的環境,並且記下這個社區最貼近真實的模樣,讓人們知道,其實黑人們並不是他們想像的模樣,他們有著和主流價值一樣的期待,希望有好的工作,能夠擁有一段美好的親密關係,能夠好好地照顧自己的孩子等等…

而主流價值所帶來的壓力以及大眾的刻板印象,讓黑人產生了Merton所謂的自我應驗預言,當大眾都帶著刻板印象認為黑人應該怎麼樣時,大眾就會用這樣的觀點去對待他們,而他們也在這樣的應對中逐漸將大眾的刻板印象視為自己的模樣,那是衝突而矛盾的。

當外在的刻板印象無法解除,黑人們就無法擺脫自我應驗預言的魔咒,這本書的出版,深刻的揭露了真實的模樣,讓人們試著拿掉對於黑人的刻板印象,重新理解眼前的每一位黑人。

另外,Liebow並沒有否定黑人們所犯下的錯誤行為,他從社會結構(階級制度、高度個人化社會、資本主義、工業化)的角度去推論,影響一個人決定的因素有個人因素也有環境結構因素,若我們只是將問題歸咎於個人,那麼這樣是不公平的,觀察並且思考街角黑人男性做決定的原因,才是消弭刻板印象,以及關照大環境結構的方式。



「有輛小卡車開進這個街角的社區裡,這是工地派出來招募臨時工人的車…上車的人很少…他們並不是不願意有個穩定的工作,但他們清楚知道,老闆並不願意雇用專職工人,他們隨時準備換新工人以降低工資的成本…是來招募工資少、並且容易產生職災的臨時工。這些是『無法提供聲譽、尊重、有趣內容的工作、學習或升遷的機會或任何其他的補償』。」

我想起之前布丁三兄妹的故事,其實窮人也是人,他們也有自己想要追求的生活模式,也有每個人都有的自尊,真正的協助並不是給予協助後要求對方應該怎麼做,而若不從則加以羞辱的行為,那是踐踏受助者尊嚴的方式,那是更深的羞辱,而不是協助。

人都有自己的自尊,沒有理由要求其他人為了生存而犧牲自己的尊嚴,在那個社區裡,他們一無所有,假如連僅存的自尊都沒有了,那他們該以什麼憑恃存活下來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