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因為美國的槍枝太氾濫了;有人說,因為美國人的歷史是嗜血的,因此這是民族性,也有人訴諸於種族、貧窮、搖滾樂,但沒有人願意(或是根本不曾思考過)說出,其實這些偏見只是他們安慰自己的內心恐懼的藉口,即便這些理由一旦比對就充滿破綻。
這裡的新聞用血腥、暴力與恐懼豢養著這裡的人們;而這些腥羶為企業帶來了商機,產生了一種回饋,讓這樣的循環不斷反覆持續,而人們不斷地活在恐懼裡,然後被想像中(並不存在)的恐懼征服,然後傷害下一個人。
「在美國,你把別人打敗了才叫做贏,假如他不聽你的,你就派兵去打他。」
影片裡看到美國在20世紀的各種對外戰爭,包含在越南的戰爭、中東的戰爭、南美洲的戰爭,殺害了無數的平民,假價值的名義行維繫自己利益之實的做法屢見不鮮。
美國人始終活在恐懼之中,那是只有不斷想要打敗別人的人才有的恐懼,只有欺壓別人的人才會擔心那些被欺壓的人擁有權力反抗自己,因此他們不斷訴求沒有實質依據的偏見與謠言。
摩爾將這些故事拍下來,找到各種蛛絲馬跡,一條接著一條,挑戰、駁斥那些偏見。
答案從外在的經驗世界回到了人們的內心世界,答案不是外在的貧窮、種族、搖滾樂、槍枝氾濫、歷史因素、民族性;答案就在人的心中,那是想要擊倒別人,卻無時無刻害怕著被擊倒的恐懼。
我又想起了這兩句話:
「知識份子應該預防或阻止過去的消逝」
「知識分子的重任之一就是努力破除限制人類思想和溝通刻板印象和化約式類別。」
我大概能夠知道為什麼李明璁給我們看這部電影。
看完這部電影之後,我知道我自己能夠做什麼,我一直在驗證與反省自己的方向,而看完了薩依德的知識份子論、這部電影、揉合自己的生命經驗,我對自己的方向又更篤定了一些,我不會自大的認為自己足以代表真實,但我至少擁有打擊虛假的能力。
科拜倫校園事件:https://goo.gl/0DobJI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