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資本主義下,消費者的觀念被定義成,追求個人的極大利潤,但消費影響不只存在於市場,更存在於社會。
對於市場而言,市場中的消費是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交易,因為市場機制而自然出現彼此能夠接受的價格,因此促成交易;但社會中的消費關注的不再只是「個人」,而是單一消費者選擇了商品,並與生產者交易後,這筆交易對於整體社會的影響。
舉個例子,市場中的消費者,關注的是個人利益的最大化,那麼便會挑選對自己而言最便宜的商品,這是現實上出現的狀況,為什麼?
有一種想法,若每一個體都追求利益最大化,那麼整體社會就會利益最大化,這是假設一個理性的消費者在購買商品的時候,會考慮這個商品對於個人的全面影響(例如我購買了一個有害環境的商品,那麼被破壞的環境會怎麼影響我這個人),但事實上,於全球化趨勢中,我們對於商品生產過程的資訊充滿了斷層,這個斷層讓消費者無法看見,因此無法考量購買一個商品究竟對於社會正義、環境正義有何關聯,只能夠從最明確的價格下手。
商品生產過程的資訊不對等,形塑了一種表面的價值觀,「我只要買最便宜的東西對我而言就是最有利」,好的立意但在實際運作中造成偏差,這讓我想起了慈濟。
文中提到消費作為一種公民參與的概念,對我而言,公民參與是有意識地做出選擇,而在這個意識背後,是對於選擇後果的預見。這種想法與社會企業中的社會商品的概念不謀而合,強調消費作為一種選擇,這個選擇的關聯不僅僅存在於生產者與消費者,更存在於整個社會,而在全球化的時代,這些牽連已經擴及全球。
舉智慧型手機作為例子,富士康是蘋果供應商鴻海在大陸的組裝廠,因為員工無法承受惡劣的工作環境,導致許多員工自殺,而若再將製造的過程往上游推進,會發現,原來製造手機需要的原料-鈳鉭鐵礦和錫石多半來自第三世界國家,如剛果共和國,而這些資源往往被軍政府與武裝份子掌控,他們將這些原料出售,然後再將這筆錢投入各種暴力衝突,做為一個消費者,我們的消費預見了這樣的結果,若資訊能夠公開,我們便更有機會有意識地做出選擇。
其實這篇文章在我的理解中,很社會企業,只是社會企業不從消費者的角度去串連既有生產者,而是創造一個有機、永續以及關懷社會整體利益的企業。
(有機在我的理解中是一種系統,能夠循環的概念)
(有機在我的理解中是一種系統,能夠循環的概念)
公平貿易手機:http://www.seinsights.asia/news/131/1430
三個消費組織的故事:
三個消費組織的故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