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20日 星期日

社會企業的思辨與組織架構

〈從利潤看社會企業〉
普遍對於社會企業的定義是:不以營利為主要目地,而是以永續經營的方式,將利潤回饋社會、改善社會問題為宗旨。
普遍對於一般企業的定義是:追求股東的價值極大化。
這些是以利潤、財務方面來定位社會企業與一般企業的不同。
〈抓住核心價值〉
但我認為若抓住更核心的價值,可以發現,社會企業的組織架構模式,應該更不一樣。
現在大多企業的組織架構制度是"科層制",就科層制舉個例子,在公司中有一個最有權力的人(或許是CEO),然後他將權力下放分配給下面階層的人(高階主管),彼此之間是從屬與命令的關係。
再追本溯源到最初這種制度的設計原理,是源自於霍布斯(Hobbes)對於維持人際關係的典範思想,他認為人的天性是自私、掠奪的因此當人彼此接觸時,如果沒有一套規範,那麼依照人的天性將會陷入無止盡的戰爭。
因此由科層制的基本假設-人是自私、掠奪的核心觀念,發展出人之間必須有從屬關係、權力的大小來安定秩序,最後發展出了科層制這樣的組織架構分工。
〈從核心價值發展出組織架構〉
但在社會企業的概念裡,可以看見一個核心的價值-平等、互惠與信任,這樣的關係不只應該維繫在企業外部(消費者與企業),更應該實踐在企業內部(組織員工之間),因此我認為社會企業的內部結構必須扭轉過去科層制的分權制,導入平等、互惠與信任的核心價值。而我認為不只社會企業,這對好的一般企業同等重要,例如耳熟能詳的Google,員工、主管與老闆之間的關係並沒有這麼僵硬而絕對的階級關係,而我理解的Facebook也是這樣。
但是這種作法通常在新創團隊會比較常見,因為一個團隊就五、六個人,大家聚集在一起,像是公民議會一樣,各自表達自己的想法,站在平等與互信、互惠的價值上。
雖然一旦團隊人數變多,便不可能免去分工、組織的問題,但以平等、互惠與信任的角度去組織社會企業的組織架構是很關鍵,且重要的,這個方面可以觀察Google與Facebook,雖然他們不是社會企業,但內部組織架構卻和這個想法很類似。
昨天去聽了一場國際社企分享會,講者Lucy是英國Social Enterprise Mark的執行董事,Mark的理念是建立一個友善的社會企業環境,降低新創社會企業的創業門檻,因此Mark建立了一套社會企業認證標準,除了扶植新創社會企業,也明確定義認證的社會企業標準,他們審核的標準中,不只看外部(社會企業與消費者),更把內部拿出來檢核(公司與員工之間的關係),雖然他們沒有提到平等、互惠與信任,但也提醒我,組織的內部治理與對於外部的行銷宣傳同等重要,甚至可能更重要。
參考文章:
http://bit.ly/1KB9LNf 〈最具野心 CEO-Larry Page 把 Google 組織變成像新創公司的原因是?〉
http://bit.ly/1BJn9w6 〈Google 創造員工自由的秘密:七的法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