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6日 星期五

知識經濟

原先我在思考知識經濟,將知識與經濟切割,分別分析與思考,認為知識是文化中的一部分,具有累積的特性,而且人是知識的主體,知識是為人所用的;而經濟我則將他思考成人在市場之中的互動模式,因此經濟也是以人為主體,而經濟在我的想像中還有另一個內涵,但表著最佳效益。

因此以我的理解,我會把知識經濟定義做:藉由人類龐大的文化知識庫,建立起能夠達到最佳效益的經濟活動。

但我對於最佳效益的理解是靜態的,其實最佳效益一直是動態且成長的(按照當代的經濟成長理論)。

後來我去查了關於知識經濟的解釋,才明白"知識經濟"一詞出現的脈絡。
雖然"知識經濟"一詞是當代的名詞,但其實這種概念在原初社會就存在,只是沒有以化約的名詞表達出來。

知識經濟的緣起與"新經濟增長理論"有關,在我的理解中,新經濟增長理論說世界整體的經濟產出在長期看來只會上升,不會減少。

第一次看到這種論述是在學總體經濟學時,當時毛慶生在談總體經濟學的基本假設時提到的,產出只會增加,不會減少,當時我聽到時覺得一頭霧水,我想一個國家的經濟之所以變好是因為從其他人那兒賺到了錢,那就意味著另一國的錢被賺走了,怎麼會說整體的經濟產出是上升呢?

當時我在思考這個問題時是以無脈絡的系統思維在思考,這種思考雖然已經有系統的概念,但卻因為缺乏脈絡而扁平。

漸漸理解原來世界經濟產出會持續上升的原因是在閱讀〈槍砲、鋼鐵與病菌〉與〈貧窮的本質〉時,了解原來產出的提升有更大的原因來自於知識與技術的進步,讓單位時間的產出增加。

而要如何讓單位時間的產出增加,就是知識經濟所談的議題,知識所帶來的經濟成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