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8日 星期五

旅行是和住在隔壁的阿伯聊聊天

其實許多人對於旅行有太多的"期待",而我覺得每件事情都不需太多的期待,因為他就是它原本的那個樣子,而旅行也是這樣,我不想要賦予旅行什麼意義,因為旅行的意義一直都存在,雖然看不見,但總是存在,而也因為看不見,所以每個人感受到的部分都不相同,意義也就不同。
我會說旅行可以沒有任何意義,也會說旅行充滿意義,這只看每個人怎麼去理解"旅行"這個袋子裡盛裝的東西。
對我而言,和隔壁鄰居聊天是旅行;看一本小說是旅行;和路邊打掃的伯伯、婆婆打聲招呼也是旅行。
在我的理解中,旅行並不只是從一個地方移動到另一個地方,而是意味著"發現"。
以我自己對世界的了解,我發現這個世界是由看的到的東西與看不到的東西所組成,也就是無形與有形的東西,人們很習慣看見有形的物體,而忽略了無形的存在,常常會誤以為只有有形的東西才是存在的。
但事實上許多無形的東西是透過有形的東西所包裹起來的,例如快樂這個詞,這個詞"快樂"是具體可以看見的名詞,但快樂這個袋子裡所盛裝的抽象意涵在每個人的理解裡都不同,而且是看不到的,我們用有形的文字"快樂"盛裝無形的情緒;而那些無形的東西對人們也確實具有意義與價值,例如大多人應該都買過的驚喜包,一個驚喜包100元,但大家都知道裡面的物品總價值一定低於100,但人們會想要買他,尤其是小孩子;但假想今天驚喜包變成了透明的包裝,裡面的東西看的一清二楚,他再也不驚喜了,你還願意買它嗎?
我想答案是不會的。
所以可以理解的是,我們購買驚喜包所花的100元,其實是這樣子:
花費100元,購買驚喜包裡面的物品+驚喜感,換句話說就是:100元=有形的物品+無形的驚喜感;
但今天若變成了透明的驚喜包,那麼驚喜感就不見了,也就是:100元>有形的物品。
因此你不會在願意花錢去買驚喜包,這意味著,其實很多時候我們購買的是一種看不到的東西。
再舉個例子,水果店都有賣香蕉,但7-11的香蕉特別貴,卻也有人買,為什麼?
大家買7-11的香蕉可能出於品牌忠誠度,也可能出於7-11的香蕉好吃,但與其它水果店比起來,還有一個原因是"方便",因為7-11到處都有,因此我們花了27元買一根7-11的香蕉其實不只買了一隻香蕉,還買了"方便",而"方便"也是無形的被包裝在27元這個袋子裡。
這和旅行有什麼關係?和發現有什麼關係?
在我的認知裡,旅行是試著把袋子打開,去發現、理解袋子裡面東西的過程,例如在按喇叭在台灣意味著不耐煩、憤怒,因此常常在新聞上會看到有人按喇叭之後被砍了好幾刀,但我在印度也看到人們按喇叭,而且他們按喇叭像喝水一樣頻繁,但在印度,按喇叭並不意味著不耐煩、憤怒,只是意味著:嘿,我在這!
再舉一個例子,有兩個袋子,上面都貼著"快樂"的標籤,但在台灣都市裡的那個袋子,他可能意味著"成就、金錢、名聲、地位";但另一個在台灣鄉村裡的那個袋子,可能意味著"互相扶持、敦親睦鄰"等等…;而旅行就是透過與人們的"互動"去發現原來貼上同一個標籤的袋子裡裝的東西並不一樣,因此對我而言,旅行並不是從這個地方走到另一個地方,而是試著看見不同,而在看見不同之後,知道自己可以有更多種選擇以及可能,我可以選擇都市快樂的那個袋子,我也可以選擇鄉村快樂的那個袋子,而察覺到自己原來有選擇的可能性,是發現,也是旅行。
而出國的旅行可以強化這種發現,因為你會被丟到一個完全與自己不同的環境裡,在這個環境裡的所有袋子對你而言都是陌生的,你會被強迫用另一種方式去理解這個環境,而理解的方式必須顛覆,因為那是完全另外一種系統。這麼說有些抽象,或許可以想像台灣是個黃色的島,裡面住著黃色的人,而印度是紫色的大陸,住著紫色的人;當我們很習慣當黃色人的同時,也意味著一些制約,而當一個黃色的人來到紫色的環境哩,那是充滿衝突的,他必須試著褪下自己原本的顏色,去理解其他的顏色,而這個過程正是走出框架的過程。
而當習慣了走出框架的方式後,人們便能得到真正的自由,因為知道很多事情是可以選擇的,即便有些人會用遙不可及的未來恫嚇我們,但看見了框架便能看穿謊言,而自由自在的生活著,這是我從旅行裡學到最重要的事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