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常用框架和標籤的想法解釋一些事情和自己的感受,但這些名詞本身也是個框架,有點難解釋。
這幾天和朋友聊天的時候,想到了另一種遐想的方式。
想像每個名詞都像是一個紙袋,而這個紙袋是密封的,就像是驚喜包一樣,而這個紙袋就是"框架",而紙袋裡面裝的東西就是那些框架之後的內涵。
而這個紙袋我們永遠沒辦法把他打開,因為他是無法被打開的,只能臆測與想像紙袋裡面存在著什麼,因為就算把它拆開了,裡面還是存在著另外一個紙袋,這就如同當我們想了解一個名詞時,我們會去尋找他的定義,但事實上定義本身是另一個紙袋,真正的意涵會存在於無形裡,而我自己相信人與生俱來理解無形的能力。
通常我們會在紙袋外面標註一些東西,讓人們不用試著"想像"紙袋裡面的東西,直接的從外面的標示就能夠理解紙袋裡面的東西是什麼。
例如人們把女性的情慾包在一個袋子裡,密封起來,然後再外面標註"淫蕩"、"不道德"、"噁心"等等,但假如人們只看了外面的標籤就認定:「啊!這就是女性的情慾啊!」,那就再也不願意試著去想像這個袋子裡面的東西到底是什麼,這個時候會固執的認為別人都是錯的,只有我是對的,就像是護家盟 (?
但既然袋子不能被打開,那麼要怎麼試著理解袋子裡的東西呢?
對我而言最直接的方法是用袋子把自己裝起來(也就是實際走進袋子裡感同身受),實際的去感受袋子裡面的東西,但並不是每一種事情都是我能夠走進去試著感同身受的,因此間接一些的方法是把標籤撕下來,然後和不同的人討論、聽聽不同的聲音,說不定會遇見一個曾經被包在紙袋裡的人,他會和我說說他在袋子裡的故事。
對我而言最直接的方法是用袋子把自己裝起來(也就是實際走進袋子裡感同身受),實際的去感受袋子裡面的東西,但並不是每一種事情都是我能夠走進去試著感同身受的,因此間接一些的方法是把標籤撕下來,然後和不同的人討論、聽聽不同的聲音,說不定會遇見一個曾經被包在紙袋裡的人,他會和我說說他在袋子裡的故事。
我最常舉的例子是人的名字。
人的名字也是一個紙袋,上面貼著我的名字,而也會有許多人在紙袋外面貼上許多形容詞,但這些都不是我,真正的我是在紙袋裡面的那些東西,如果有人在上面貼了一個"這個人很惡劣"的形容詞,你可能還來不及和我說說話,理解裡面有什麼東西,就先把我排除在外了(這是媒體很可怕的地方)。而每個人和我溝通後理解到裡面的那些東西也都不一樣,雖然說那些理解也都不是我(因為那些理解是你自己的理解),但這種趨近顯然比只看外面的形容詞和名詞接近了許多。
人的名字也是一個紙袋,上面貼著我的名字,而也會有許多人在紙袋外面貼上許多形容詞,但這些都不是我,真正的我是在紙袋裡面的那些東西,如果有人在上面貼了一個"這個人很惡劣"的形容詞,你可能還來不及和我說說話,理解裡面有什麼東西,就先把我排除在外了(這是媒體很可怕的地方)。而每個人和我溝通後理解到裡面的那些東西也都不一樣,雖然說那些理解也都不是我(因為那些理解是你自己的理解),但這種趨近顯然比只看外面的形容詞和名詞接近了許多。
只看外面的標示或別人貼的形容詞去理解一件事情雖然很快,但不是很可惜嗎?
就像是只看影評不會比走進電影院還要過癮 XD
就像是只看影評不會比走進電影院還要過癮 XD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