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7日 星期日

諮商所考試歷程回顧-要不要補習?

要不要去補習班呢?

我是社會學背景,而非心理學、諮商背景,過去並沒有讀過諮商、測驗、心理學相關的內容,唯一有一些概念的是社會心理學與統計,但這並不表示我全然處於劣勢,過去社會學嚴謹(地獄)的訓練讓我很習慣閱讀知識密度量極高的文本,因而雖然不是本科系背景,我也很習慣透過閱讀,學習知識。

補習班可以提供什麼資源?

當時我曾經考慮過去補習,但是詢問後發現存款不太夠,因此打消了這個念頭,這也使我更近一步去思考,補習班可以提供的資源是什麼:

  1. 整理好的教材:我在瀏覽許多心得文、考古題後,發現每間學校在同一考科的偏好都不太一樣。而同一個領域的書單也都不盡相同,其內容有些B書有,但A書卻沒有。補習班將這些厚重的書單彙整,編成教材,全面性的將知識整合,可以協助我省去許多時間。
  2. 相關概念的正確性:因為我並不是本科系的學生,就算在閱讀時,我十分重視概念在上下文中的關係,但仍然有可能對概念產生誤解,補習班可以協助我釐清這個部分。
  3. 申論題的寫法:由於我不是本科系的學生,對於這些考題的寫法並沒有概念,我不知道怎麼寫才是較好的寫法,但補習班能夠告訴我怎麼樣做才是比較能夠拿到分數的方法。
  4. 尋找夥伴:補習班會遇到一群想考試的夥伴,大家組成讀書會,除了可以一起討論之外,還可以彼此支持。

替代性做法

既然沒辦法透過補習班得到這些資源,我便思考,有沒有其他的方法可以達成一樣的目的呢?
  1. 回應第一點:我便上網到處找有沒有相關的教材,有四處和朋友打聽,最後很幸運的,有一位朋友有以前的整套教材,因此第一個問題便解決了。(但其實後來補習班教材對我而言比較像是字典般的存在,我不會把字典拿起來讀,只有在遇到不知道屬於哪個領域的概念時,才會拿出來找資料)
  2. 回應第二點:我擔心我自學的概念是錯誤的,因此在自學時,我做了兩件事情。第一,我會定期與正在執業的心理師朋友討論我所學習到的概念,以確認自己是否有偏誤;第二,我會比對不同書籍對於同一個概念的解釋,來驗證我對概念的理解。
  3. 回應第三點:這個部分,透過一些朋友的介紹,我認識了正在就讀諮商所的學生,在最後一個月練習寫考古題時,將我寫的內容與他們討論,順利的解決了第三個問題。
  4. 回應第四點:我在準備要考試的時候,發現之前當兵的學弟也準備要考試,因此我們便組成兩人戰線,過程中緊密合作,一同克服了許多困難,這也使我順利最後一個問題。

補習的缺點

在補習班的學習其實是有缺點的
  1. 普遍性與特殊性的問題:我認為若有做考古題分析,會很明確地發現,每個學校考試的偏好都不一樣,因此針對不同學校的準備方向就會不同。但去補習的學生所要考的學校涵蓋全台,補習班勢必要網羅所有內容,做出整理,因此補習班的教材雖然包羅萬象,能夠100%命中考題,符合所有考生的需求,具有很高的普遍性;但是面對特定考生,有許多的內容其實不是他所要學校的考試取向,這導致補習班對考生的特殊性需求滿足性很低,效率極差。想像你擁有的100%時間,補習班教了100%的內容,但你所要考的學校偏好其中50%的內容,那麼效率就只有一半。
  2. 知識脈絡的問題:我翻過補習班的講義,這些講義其實是知識的結論,而沒有知識的脈絡,知識的脈絡一定是在上課的過程中進行補充,因此補習班教材其實只能對有上課的學生產生最高的效用,而且前提是在上課過程中,一直都保持專注的學生,但這對我而言很困難。
  3. 知識架構的問題:我習慣透過閱讀建立自己的知識系統,這有是有好處的,因為經過自主思考的歷程,能夠將知識記得較深刻(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而言,也是如此)。補習等於是使用他人建構好的體系,跳過了一個自主思考的歷程。
  4. 對於概念的解釋:我有試聽過補習班的課程,我發現有些老師其實帶著特定框架在看待一些觀點,例如太過強調科學方法,而否定靈性的部分。我認為這是一個不太好的狀況,一個引導者若對於新進學習者給予太強的立場,會使得學習者潛移默化使用特定觀點看待某些事情,反而沒辦法用純粹觀察事實的角度看待不同的理論學派,這其實會破壞學習者建構自己對理論的理解。

結論

其實我最一開始考量補習與否,只有想到補習班可以提供我什麼資源,而我有什麼替代性的做法去獲得這些資源,而後面關於補習班的缺點,是我在後續長期準備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看法。也許是從小到大對補習的既定成見,我其實仍是滿反對透過補習學習知識,但每個人的路徑並不相同,脈絡也不相同,在此提供我在歷程之中的反思。

2021年3月2日 星期二

壓抑欣賞自己

研究所考試,我報名了四間,一階段目前公告了三間,皆獲得二階面試的資格,而最後一間將在3/4公布,我也有信心能夠獲得面試資格。

面對這樣的結果,我十分以自己為傲,因為這充滿許多挑戰,包含了跨領域應考、沒有補習、為數眾多的競爭者、時間限制、當時的低潮歷程等等,能夠達成這樣的成就,我是很為自己感到驕傲的。

而我覺察到,當我為自己感到光榮,讚許自己的努力與成就時,我心裡就會出現一股聲音,他不允許我對自己感到光榮,不允許我稱讚自己,他要求我以苦行的方式去看待自己,用否定的觀點去質疑自己取得的階段性成就,而非讚美。

他會說:「你的努力不是靠你自己,都是幸運與其他人幫助的結果。」、「從結構的觀點來看,你只是幸運的那一個人」「假如你因為這樣就自滿,你的學習就會停滯。」、「做人要謙虛,不應該對自己感到光榮。」

過去的歷程中,我總是壓抑自己去欣賞與讚美自己,甚至當有人欣賞我的時候,我就會慣性地產生強烈的自我懷疑,而當其他人能夠欣賞他自己時,我也會感到一股不舒服。

但我現在似乎能慢慢整合那個永遠無法愛自己的我,以及那個渴望愛自己的我,在我的腦袋裡,他們都存在,而我只需要保持覺知地觀看他們的對話,我不站在誰那邊,只是聽見他們,這樣就很好。

2021年3月1日 星期一

日記0301

最近一段日子裡,開始比較有覺知的面對自己的生活,會開始思考如何與人相處,他人的喜好,他人在乎的事情以及他人的模式等等。

考試結束後心情變得有些放鬆,甚至變得有些懶散,這並沒有不好,但要提醒自己隨時保持覺知,去面對身邊的事情,例如在可預見的未來,將面臨什麼挑戰,而目前的我能夠做些什麼來因應這些挑戰,這都是重要的。

我在考試的時候曾有一個深刻的體會,我自己其實知道應該要怎麼做,但是我卻沒有好好的去做,這是十分可惜的。

我要更穩當的去觀看各種發生在我身邊的事情,然後好好的處理它們,並且持續鍛鍊自己的覺知,除了關注自己之外,也學習關注他人,關注彼此的關係,以及關注整個環境,讓覺知的範圍持續擴大。

今天Om和QT與我一起準備面試,他們給了我許多寶貴的建議。我察覺到當我把自傳給別人看,徵求別人意見的時候,我其實有一個希望自己的經歷能夠被肯定的隱性需求,但同時我也有另一個希望別人能給我建議讓我的自傳更符合面試標準的需求。這兩個需求之間會發生衝突,當別人告訴我應該要怎麼寫的時候,我前面的需求會感到冒犯,但後者的需求卻又需要透過他人的建議獲得滿足。

Om在和我介紹學校老師,以及其他我所不知道的概念時,讓我發現,其實我所知道的還遠遠不足,我並不能因為我考了不錯的成績就自滿,因為我還有很多需要學習的部分。我再次感到自己的渺小以及不足,但也不因此否定自己已經累積的知識,只是面對這個領域,我還有好多好多東西要學習。

而當初也是這股覺悟,讓我不斷突破,並得到好的成績。

今天我把筆電遺忘在摩斯,這讓我發現到,我目前的經濟狀況並不允許任何突發事件發生,任何突發事件都會使我的生活癱瘓。若我的手機不見了、機車壞掉、掉錢包、掉電腦、嚴重的受傷等等,我幾乎都沒有彈性可以進行恢復,因此我更需要對生活周遭的一切保持覺知,並在顧盼之中保護好自己,並持續讓生活往前走下去。

2021年2月24日 星期三

現在的處境

【關於錢】

對錢快要用完,有一些緊張,但我期待己能夠在保持覺知的情況下,去體驗這份緊張,並且在覺知中面對這個挑戰。這次我沒有與家人求援,我希望能夠去體驗,在家人沒有幫助的情況下,我會怎麼做。

沒有錢對我而言是新鮮的體驗,我以往很少經歷這種狀況,因為母親總是會給我最低生活所需的開銷,讓我不用為這件事情煩惱。

沒有錢,除了帶給我一些緊張之外,也會讓我感到一股匱乏感,進而覺得自己不如別人。而沒有錢這件事情不需要讓太多人知道,也不用見到朋友就一直說自己沒錢了。

【找工作】

筆試至今已經告一個段落,但在覺知且為自己負責的前提中,我必須學習承擔自己的生活,因此我必須開始賺錢。面對賺錢,我感到有一些緊張,而我會在覺知的狀況下去體會這個緊張,並且試著解決它。

找工作的時候,我也出現了一些迷思,關於什麼是好的工作,什麼是不好的工作這樣的想法,保持對這些感受的觀察與覺知,並且有意識地作出反應。

【搬家】

搬家的事情已經告一個段落,接下來就是在彼此的脈絡之下,去考慮如何好好的道別與感謝對方。

【房租】

也會擔心下個月的房租繳不繳的出來。

【準備二階段面試】

除了上述這些事情之外,我也必須開始準備二階段的面試,政大甚至需要備審資料,這些都必需加緊腳步,明天把排成規劃一下,比較不緊張。

2021年2月2日 星期二

長出力量

下午與CG討論考古題後,我們稍微閒聊了一下,我發現CG是喜歡哲學思辨的人,他對思想十分有興趣。

在聊天的過程中,我察覺到一個希望得到認同的我,以及一個希望能夠讓他人覺得自己很厲害的我,於是我認同了一些其實我不是很知道的觀點,也說了一些其實我並不了解的思想。我說的這些其實並不是別人的思想,而是我自己的思想。

我察覺到有一個想要贏過他人的我。

剛開始察覺到時,我對他有一些排斥,但我感謝我察覺到它,假如我一直排斥它,那麼我便無法發現它。這代表,我已經從排斥它,變得沒有那麼排斥它了。

而後,我體驗到,它就是我的一部分,因此當它出現時,我可以就只是覺察到它想說些什麼,這樣就可以了,我不一定要讓它坐上主人的位置。

我察覺到我為了得到他人的認同,而去認同了一些我不太認同的觀點,或是說了一些我不太認同的話,我們一起批評許多碩士論文是垃圾,但其實我自己看過的碩士論文是很少的,我並沒有真正的和這些碩論有所連結,我只是附和他所說的話而已,我知道這對我是個傷害。

因為我這麼做,其實會傷害到我自己的力量,那憑藉著自己的經驗逐漸長大的自我,又產生了一些偏移,而在我覺察之後,它漸漸回來。但我可以預見的是,在未來,我要好好呵護它,因為我很容易受到傷害,很容易在不明確的界線下,傷害到自己。

我進一步地想,我終究必須與人互動的,而如何在互動的過程中,站穩自己的步伐,接著長出自己的力量呢?而在長出自己的力量之後,該怎麼做才能夠穩定的讓自己能夠不受到外在影響,而穩定自己的力量呢?

我一方面替自己回血,補充自己的力量,也要練習畫界線,來避免力量的流失,並在適當的關係中讓力量流動,替彼此療癒。

2021年1月29日 星期五

覺察練習(如實地觀察)

下周便是考試,讀書上我變得比較分心,沒辦法一直專注著學習新的東西,而複習舊有的東西時,也會因為記不住而感到一絲緊張。

今天練習太極的時候,我察覺到我對阿德有一些聲音,我腦袋的這些聲音說:

「他時常在問相同的東西。」、「他的姿態看起來很輕佻。」、「他習慣用頭腦運作,但是他沒有把學習帶進身體中。」

有了這些「評價」之後,我產生了一些「想法」,然後我內在很自動化的開始壓抑這些想法,他們不允許我有這樣的評價與想法,於事產生了壓抑。

而下一次,我可以回到當下,去觀察當下實際發生的狀況,如實地陳述。例如,他真的在問相同的事情嗎?他的姿態是什麼?輕佻是評價,但實際上,他只是晃來晃去,但是他以往不會如此,是發生什麼事情嗎?他習慣用頭腦運作,但他沒有把這些學習帶進身體中,是這樣嗎?事實是,相較於身體,他叫擅長使用語言,而不是「他沒有」,將重點放在他的優勢部分。

當我回到如實的觀察時,我接下來會問自己,我對這樣的觀察有什麼感受嗎?這對我有什麼影響嗎?我有什麼需要嗎?我可以請求他們。


2021年1月26日 星期二

日常生活的體驗

最近的生活中,似乎對於微小的體驗越來越能夠覺知,而感到幸福,這不只是感動,而是「哇,這個感受真好啊!」

前天午後,我躺在床上小憩,窗外的陽光煦煦,身體的重量完全被床給承接住,心裡想著:「哇,這樣子的陽光,這樣子的床,這樣子柔軟的被子,好舒服的感受啊。」然後就睡去了。醒來時,我腦袋竟然傻了,搞不清楚自己在哪裡,只知道窗外是亮的,一下子還以為是清晨。這種舒服的睡眠,上一次可能是小學三年級,禮拜三只要上半天課,然後就能回家後能和媽媽一起睡午覺的時候。

在外面騎車時,在溫暖的太陽下,被涼涼的風拂過,這樣的感覺也令我感到好幸福。

有時候練習太極時,在氣息的進與出、重心的移轉間,以及身體的舞動過程中,也會感到很舒服,很舒暢的體驗;甚至是每日內觀的練習,也有時能在專注中體驗到一股幸福的感受(並不是狂喜,就單純因為呼吸而感到很舒服)

太極的動態覺知與內觀的靜態覺知,逐漸變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才發現能活著,能有所體驗,是件這麼舒服的事情,而這些感受,竟然不斷勾起我童年的印象,像是那些可以坐在門前好長一段時間,慢慢感受夕陽從身上滑過,或是花一整節下課在操場上看螞蟻爬過的記憶。

忽然想起去年十月初,我還困在腦袋裡,UJ陪我在台大附近散步時,他和我說:「我好開心能夠活著哦!」

而我現在也有和他一樣的感受。